李景才,1956年3月生于太康县,1974年12月入伍,历任广州军区124师侦察连班长,广西军区边防一团板烂观察哨哨长,团司令部侦察参谋,边防三师7团侦察队队长、团侦察股股长,边防三师侦察大队队长,师侦察科正营职参谋等职。1977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因率领侦察小分队化装成越军深入敌后成功捕俘,荣立个人一等功;1986年转业至周口市公安局后,破获系列重案,再立战功。
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带队乔装出境,钻到敌人眼皮子底下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他带领的7人小队,不到3分钟击毙越军3人、抓获俘虏1人,小队成员全部安全返回。他曾多次带队潜入敌境,九死一生完成任务。
他,就是来自周口太康的李景才。
1979年2月21日凌晨,越南谭兰西南侧的无名高地上,一场惊心动魄的“真假少尉”对决正在上演。化装成越军少尉的我军侦察兵李景才,与真正的越军少尉——特工队队长农大江正面遭遇。短短3分钟,这场较量以李景才生擒敌军少尉、毙敌3人的辉煌战绩告终,创造了侦察作战的经典战例。
1979年2月的南疆丛林,硝烟弥漫。广西军区边防一团奉命向越南谭兰地区发起进攻,除6号、7号高地外,其余阵地均被攻克。这两处高地工事坚固、火力密集,我军因缺乏敌情侦察而难以顺利推进。“必须抓个‘舌头’!” 团指挥所里,刘永志团长将目光投向了侦察参谋李景才——这个从河南太康走出的侦察兵,早已在多次越境侦察中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智慧。
2月20日夜,一支7人的侦察分队悄然集结。李景才身着越军少尉军服,6名战士化装成上等兵与下等兵,翻译和向导扮作越南公安人员,火力组人员则伪装成民兵。在夜色掩护下,他们从叫隘潜入敌境,沿着崎岖山路向敌后纵深穿插14公里。“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李景才回忆,沿途密布陷阱与越军巡逻队,空气中弥漫着危险气息。
21日凌晨,侦察组抵近谭兰西南侧无名高地。侦察兵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敌堑壕内有4名越军活动,其中2名哨兵持枪警戒,另外2人坐着交谈。在交谈的2人中,1人是少尉军衔,正用望远镜窥视我军阵地。李景才果断决定动手,他示意翻译用越语喊话:“敌人又在打炮了,还不赶紧隐蔽!” 当越军少尉怀疑地追问“你们是哪部分的”时,李景才故意沉默不语,只是大步逼近——他摸准了越军地方部队对正规部队长官存在的敬畏心理。
就在双方距离缩至约3米的瞬间,李景才暴喝一声“打!”侦察兵同时开火,3名敌人尚未作出反应便倒在血泊中。那名少尉一手握枪、一手掏手榴弹企图与李景才同归于尽。李景才如猛虎般冲上前,双手死死抓住对方手腕,膝盖顶住其后背,将其死死压在堑壕里。战友们迅速上前,用绑带将少尉捆了个结结实实。
这场惊心动魄的捕俘行动,从发起至结束不到3分钟。在搜查俘虏文件包时,一张证件让侦察兵们振奋不已:俘虏竟是“公安屯少尉特工队队长农大江”。这名刚从河内派往前线的特工队队长,成了我军的“活地图”。通过审讯,我军精准掌握了6号、7号高地的敌人兵力部署与火力配置情况。22日凌晨,部队一举攻克这两处高地,而李景才“假少尉活捉真少尉”的传奇故事,也从此在战场上广为流传。
李景才在侦察敌情。
事实上,这次成功并非偶然。自1978年调任边防一团后,李景才就多次带队潜入敌境执行侦察任务。“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他常对战士们说的话。侦察连的训练场上,总能看到他带头攀爬悬崖、穿越雷区的身影。这种严苛训练的成效在1981年的法卡山战役中得到了检验。
当时,李景才奉命率领师侦察大队坚守黑石山高地——这里是保障法卡山主战场侧翼安全的关键。越军为夺回阵地,1981年7月23日凌晨,集结两个排的兵力向黑石山发起攻击。
李景才带领二排战士隐蔽在简陋工事里,当敌军借着夜色发起冲锋时,哨兵发现敌机枪手正迂回至阵地侧翼。时任侦察大队队长的他指挥战士沉着应对,等敌人离近些再打。
我军机枪突然嘶吼起来,“嗒嗒嗒”喷出火舌,压得敌人抬不起头,碎石迸溅,弹壳叮当坠地。李景才回忆道,在他的精准侦察和指挥下,战士们猛地拽开手榴弹拉环,在一股股白烟中铁疙瘩划出一道道弧线。土浪裹着残肢腾起,硝烟里传来凄厉的哀嚎。爆炸的火光中,敌军射来的子弹在战士们耳边呼啸而过;30米外树丛中传来沙沙声,战斗异常激烈。战后从敌军尸体上搜出的作战地图显示,若未端掉该机枪阵地,将直接威胁我军指挥所。
整个战斗持续约20分钟。据李景才回忆,他们侦察大队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击退敌军一次次的进攻,打死敌人7人、伤敌数人,牢牢守住了阵地,为法卡山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李景才向首长汇报战斗经过。
1986年,李景才转业到周口市公安局。从战场侦察兵到刑侦民警,他将军人的果敢与智慧带入新的“战场”。在破获苏鲁豫皖系列入室盗窃抢劫案中,他带领专案组民警连续蹲守数月,通过分析犯罪分子作案规律、排查可疑人员,最终锁定犯罪人员。抓捕行动中,他冲在最前面,将负隅顽抗的主犯制服。从警期间,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2016年,李景才退休后定居杭州。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里,他最常翻看的仍是泛黄的老照片——那些与战友在猫耳洞前的合影。“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不懂什么是生死相依。”他常对后辈们说,当年侦察兵深入敌后靠的不仅是战术技巧,更是对祖国的忠诚与对战友的信任。
四十余载岁月峥嵘,山河已无恙,英雄的故事仍在时光里熠熠生辉。
“爷爷,您打仗时害怕吗?那时候战场上吃的什么?”2025年6月29日,在杭州市钱塘区金沙湖实验学校庆“七一”研学活动中,聆听完李景才老英雄的红色宣讲,一群“红领巾”叽叽喳喳地围着他采访。翻开李景才2025年上半年红色宣讲和志愿者日程安排记事本,记者发现他忙得不可开交:1月18日参加杭州市萧山区国防教育志愿服务启动仪式;2月17日到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幼儿园进行红色宣讲;3月22日赴萧山区新塘街道为中小学生讲思政课……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李景才仍在发挥余热,把英雄的故事讲下去。从太康的农家子弟到南疆战场上的侦察英雄,从铁血军人到人民卫士,他用一生书写着“忠诚”。他常说:“我们不怕牺牲,但怕被遗忘。铭记英雄,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老兵,终其一生都是祖国的哨兵。在李景才的退休生活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捕俘行动,却有更绵长的坚守:他用半生保家卫国,用余生播种星火。当孩子们踮起脚尖为他系上红领巾时,当退役老兵含泪向他敬礼时,那本泛黄的记事本便成了新的“军功章”——上面刻着无声的誓言:山河知道,人民记得。
李景才的事迹曾被《广州军区战士报》等媒体以《真假少尉》为题报道,其捕俘战例更成为我军侦察兵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在河南这片孕育英雄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篇章。(温放良 转载)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