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书风画意 >> 浏览文章

谢冰毅 师行坤 周其乐中国画近作展将于26日上午在周口市博物馆开幕

时间:2024年01月2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三川墨韵谱新曲

谢冰毅 师行坤 周其乐中国画近作展
开幕时间

2024年元月26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

2024年元月26日——28

展览地点

周口市博物馆四楼

(周口市川汇区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2号周口市博物馆四楼)

主办单位
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
周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周口政协书画院
周口市文学艺术院
周口市博物馆
周口市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
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学会
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
河南省华侨书画院
民革周口中山书画院
周口市国画院
河南翱凯科贸有限公司
河南金帝拍卖有限公司
河南中嘉拍卖有限公司
周口市国风艺术中心
周口市收藏家协会



谢冰毅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学会会长、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会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原河南省政协委员、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谢冰毅——光影浮尘中的精神之旅

文/许建平

——中国山水画家谢冰毅出道很早。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谢冰毅刚三十来岁,由于其画作雄浑苍茫,笔力沉着老辣,在山水画界他就成了一位“年轻的老画家”。这从一开始,就在他身上涂抹了一层神秘色彩。有人开始对他的家庭出身、家学渊源进行了种种猜测和议论,因为姓谢,就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是以画黄河闻名于世的谢瑞阶老先生,有人甚至这样询问:谢冰毅与谢瑞阶有没有血缘关系?这位黄河老人是否曾对谢冰毅的成名成家铺过路?搭过桥?或者,直接做了幕后推手?实际上呢,他们一位来自伊洛古镇巩义,一位来自大宋旧都开封,不要说沾亲带故了,他们二位根本就不认识,甚至在出道之后,直到谢瑞阶先生驾鹤归西,谢冰毅也没有见过这位黄河老人。在中国山水画界,河南二谢,应该算是一对未曾晤面的忘年神交:双峰并立,双峰凝视,相互欣赏,相互珍惜。

——继谢瑞阶之后,谢冰毅是国内最重要的河南籍实力派山水画家。

——三十多年来,谢冰毅精力旺健,佳作叠出,持续走红。从中原出发,到京华之地,再到大江南北,再到东瀛、海外,其影响力日渐广大、深远。同时,又恰逢太平盛世,赶上商品大潮,其画价也一路飚升,且始终坚挺。于是,从坊间到官场,白天黑夜,酒后茶余,关于谢冰毅画作、书品价位的评估、议论,也开始多了起来,其行情似乎一直看涨,只涨不跌,似乎成了让人眼热心跳的原始股、潜力股和绩优股。同时,关于谢冰毅个人生活的种种道听途说、八卦传闻也开始不胫而走、四处飘荡。于滚滚红尘之中,谢冰毅——谢老师,仿佛已经声色犬马、夜夜笙歌了。


——谣言蜂起,谣言又来去无踪。美女如云,美女如过眼烟云。

——其实,谢冰毅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严格作息和工作纪律。

——闻鸡起舞,冰毅日课。内外兼修,上下求索。在更多的时间里,他都是在读书、习字、画画儿。他从不做花活儿,不寻章摘句,不玩元素,不拿来、借用、汇集,更不搞批量进货、批量出货、半成品来料加工。他的画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他的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虽然他很认同吴冠中先生的说法:笔墨等于零。但他一直都有属于自己的笔墨、线条、构图、语言和调性。

——谢冰毅画作面貌清晰,个性独特,有着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有些人把它高称为:谢家山水。我认为这种高称江湖味儿太重,非常庸俗,还带着冬烘式酸腐气息。一个画画的不一定就是画家,一个一般画家不一定就是艺术家。谢冰毅不仅仅是一位著名山水画家,更是一位著名艺术家。而且,在艺术家群体中,他也是一个异类,一个变数,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都相当独特:


——其一,谢冰毅当过多年画院院长、美术界领导,也曾经算是一位官员。但他却不是靠官位立威、立身。他不是官员画家,不是官员艺术家。干事不揽权,但对权力周围或背后的规则、运作、得失、恩惠,他也都心知肚明,且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了应有的警觉和疏离。后来,终于退出来了,也就终于解脱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鸟入山林,鱼归大海,身心获得了大自由、大自在。

——谢冰毅是画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他自己就是一座码头,一座山门。社会上,谢老师的学生众多,自称是谢老师学生、时不时地拿谢老师说事儿的学生众多。偶尔,谢老师也会出来接见,亲近亲近,指点一、二,接受三叩九拜。但谢老师心里并没有什么门户之门,也没有码头意识,更不以什么掌门人自居,而且,还对时下不断刮起的拜山门、拜码头之风,心里太明白到底是咋回事了。面对这种风尚,有时候,谢老师心中一片茫然,神情上却像是有些鄙视。于是乎,在学生们撺掇的饭局上,在交杯换盏的间歇,谢老师时常一脸落寞,眼神涣散。众声喧哗,当众孤独。每到这时,学生们明白:谢老师又走神儿了。谢老师经常这样走神儿。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谢老师,您咋恁任性呢?

——其二,谢冰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同时,他又是一个不以开封人自居、更不以开封人自夸、自傲的开封人。说起来,他在气质上、做派上,其实更像一个新大陆人。东京梦华,美哉大宋。谢冰毅自幼浸淫其中,摹画临帖,翻阅经史子集,诵读诗词歌赋,自然熟稔唐人情愫、宋人格律、元人笔意,了解文玩摆件、金石印痕、禅茶一味。他会画画儿、会写字儿,会赋诗、会唱戏,但同时,他却不喜欢唐装汉服、不相信国粹中医,甚至对莲花清瘟、双黄连口服液之类,也多有质疑、微辞。他更讨厌盘串儿、打坐、装神弄鬼、扮演国学大师。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反对的并不是学有所成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反对国学本身,而是反对动不动就拿国学说事儿、过度消费国学的时风流敝。对于屹立在中国传统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圣人先贤,在他心中也始终是高山仰止、充满敬意。比如有血有肉有体温的孔老夫子,比如提倡知行合一、心即宇宙的王阳明,比如主张天下为先、君主为客的黄宗羲,等等。当然,作为一位国画名家,他平时钻研更多、谈论更多的却是西方绘画,这也是事实。他似乎是要在西方绘画艺术谱系里座标自己、定位自己,似乎是在跟西方绘画大师对话、对表,同频共震。色彩、透视、明暗、印象、变形,甚至笔触、渐变、色温、刮痕,从神到人与实证解剖,几何构成与视觉传达,午后阳光与午后诗学,等等,他都再三细细揣摸、细细品咂。比起我们的国粹、国学,他好像更热爱西方文化、西方艺术。对于来自西方的,无论是建筑、雕塑、壁画,还是音乐、戏剧、文学,他好像都能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这种现象,除了谢冰毅,在我们国画界,应该是没有第二人吧?近几年里,他几乎每年都到欧美诸国实地考察、交流研习。参观博物馆,出入音乐厅,沐浴欧风美雨,格物致知,向科学精神脱帽致敬。尤其是出席专场音乐会,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全身心颤栗。谢冰毅多情浪漫、悲天悯人,具有浓厚的英雄情结。在西方交响乐作品里,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还有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作品,都是他的终生最爱。在这些交响乐的瀑布轰鸣轰炸中,或闪电回环缠绕中,谢冰毅总是张开怀抱,让灵魂得到冲刷、洗涤,或喉头哽咽,泪流满面……


——其三,谢冰毅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

——这不仅是因为他上过大学,科班出身,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使命担当。他思想活跃,兴奋点时常变化,关注点也不仅仅都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局变化,喜欢研究历史,最近一个时期,他就对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浓厚兴趣。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权,民国时期,等等。他都有很多心得、高见、妙语。他是敏感的,也是孤独的。敏感中夹杂幽默,孤独中饱含忧郁,赤诚中透出一派天真。闲下来时,他总想与人交流、对话,总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谈什么呢?

——经历了官场、文场与名利场,经历了主流与边缘,品味了饮食男女、世情世相,体验了男欢女爱、儿女情长。谢冰毅越发沉静和坚定,越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越发相信规则终能战胜潜规则,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

——2020年,无论对谁,都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谢冰毅出不成国了。

还好,到底是名家、大家,这一年,他有两次受邀外出写生的机会。一次是去江南水乡,另一次住进了武夷山。刚一回来,他很快就捧出了厚厚的一大本子写生集。

——江南半月,山中数日,收获满满,硕果累累,让人观之心中大喜:温润之地,莺飞草长,杂花生树,亭台弄月,楼榭峥嵘,烟雨、峰峦、霞影、晚照,石栏外、断桥边、皱石下,宽窄缝隙,光斑移动、跳跃,蓬蓬勃勃,悄没声儿的、湿漉漉地渗出了一汪又一汪的生命气息……

——真是可喜可贺:雄浑苍茫中有了暖意,沉郁顿挫中有了温软。谢冰毅这批写生作品终于出现了新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又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

——然而,面对他的这种变化和自我超越,面对这部江南写生集,我却不想说:这就是所谓老树新枝,衰年变法。

——不,不是这样,谢冰毅仍然还在盛年,仍然还是真力弥满、蓄势待发。他的生命之旅、精神之旅还在途中,他的艺术探索仍在路上。

师行坤▽▽▽


师行坤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花鸟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周口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口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幽响流鲜风

——师行坤花鸟风卮言
文/谢冰毅

——节制而又奔涌的才情——在徐霞客的文字和师行坤的画之间,我突然发现有这么个公因式可供提炼。

——古往今来地乱翻杂书、云端海底地放肆联想。早年爱读《徐霞客游记》,尤其是游黄山那部分——“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沉溺于某种如饮甘泉般的字词之美中,真要嗒然忘了尘身。窃以为,徐氏在文字上的才华,足堪使其在旅行家、地理学家之外,成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家。味斯文之善,不在逞才炫技、铺张堆砌的华美,亦非纵横捭阖、天马行空式的豪阔,而是简洁中有清新流畅、凝练中有活泼浪漫。换言之,他有着用之不竭的奇思妙想,但却表达得相当节制,而那种清溪涌流般的文采,却在无意与着意之间,悄然养蕴出满目华滋。行坤也是如此,在其画中,用笔、用墨、设色、构图时时都透出一种节制,在传统的节制之中舞蹈、涌动,既在法度之中,又时时游离于法度之外,就在这制与破之间展现着他出人的才华。


——百年以降,大写意名家辈出,蒲作英、吴缶庐、齐白石、潘天寿画风独开,领异标新。一时之间,从者如云、泥沙俱下、龙鱼相混。流风之末,难免粗、俗、野、旷,至有不可入目者。而行坤能祖述宋、元,采撷南田、新罗,一反时风。其作有清、新、雅、逸之气,令人有耳目一新,活色生香之感,于当今花鸟画坛挺然秀出尤属难能。

——在他的作品中,我发现了一种徐宏祖般需要不时克制才能遏止泛滥的才情,这种才情丝丝缕缕散逸于笔墨罅隙之间,在画家疏导、抟炼之下,不仅未曾沸腾,反倒节制出某种冷艳、幽淡之象。察其散锋勾皴之迹、劲描细染之痕,无不于繁丽复杂之中,烘托出整体精神意向的丰盈饱满。若以红楼姝俪作对应,则表面上看行坤的花鸟画,无论工、写,皆有薛蘅芜富贵娴雅气质,而深入品咂、细加玩索,则内里一种冷傲、萧寥性情,却非林潇湘莫属。

——尤其是在泥金纸上,师行坤的花鸟画风更得彰显。在那些或斗方、或扇面的泥金天地里,画家以绮丽而又孤艳的墨色面貌,将内心一种散淡而又疏狂、郁讷而又放纵的当下情怀,进行了有节制地表达。或许他的梅花有金冬心的格致、鸟雀有王雪涛的神情,工笔近黄筌、意笔亲徐熙,并林良、吕记、石田、白阳、任颐、复堂,咸存消息,但统而观之,我觉得华喦的因子可能更多。关于新罗山人,郑午昌尝云:华秋岳喦其画纵逸骀宕,粉碎虚空,种种神趣,无不领取毫端,独开生面,足与南田并驾。其影响于清代中叶以后之花鸟画甚大。盖清代花鸟画,至新罗而穷其变也。推许有如此者。要之,说行坤祖述秋岳,南田在于前者将后者作品中所流淌而出的简远冷逸、浏漓顿挫之气质,灌注以时代脉动,再济以一己之鲜活个性,遂得山欢水笑、鸟语花香。


——细腻新颖、疏秀散朗、冷逸不群,是师行坤花鸟画予我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画面上,我们不难发现坚实的造型功力、敏锐的笔墨感觉及出色的布白手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行坤的艺术已经日趋成熟,但绝非无可挑剔。细究起来,如果能继续对秋岳、雪个等巨匠作手进行穷研深探,当可涵泳其旷世高标,祛我熟俗浮滑之弊。行坤正当盛年,会兹七彩时代,随现实条件与日丰盈,势必面临诸般诱惑。若能慎自警省,潜心毕力,相信定有绝大进境。

——毫无疑问,正是行坤对自己奔涌的才情进行了理性节制,才换得了画面泠泠如玉的逸格。设若能在迢递的艺术生涯中节制心手,强劲专注地入古出新,则异日行坤之花鸟艺术,当可如华喦画题般幽响流鲜风

周其乐▽▽▽

其乐

1980年生于河南省商城县,现居郑州。号娱轩主人,斋号知鱼小筑。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河南省华夏文化国际交流学会理事,现为周口市文学艺术院专业画家。


其乐其画说

/谢冰毅

——其乐学弟留心绘事,从游问学于我,不数年而笔墨大进。近日,其乐萃选意笔数十帧,让我提意见、定甲乙。看他的作品,有传统,见性情,具时代气息,笔墨周到,清雅逼人,以他目前的年龄,能有如此进境,诚匪易云。遂盛劝裒为一辑,付焉剞劂。其乐感而属序,遂欣然命笔,芹献鄙见,为作弁言也已。

——其乐 80 后人,籍信阳商城,眉目秀润,信夫山水滋育之功。蓋商城山重水复,素号岩疆,林木繁茂,清溪潺湲,谓之“天然氧吧”不虚耳。其乐不特获体肤之助,并爱慕书画始自髫龄,天资颖悟,隙驹易往,艺志弥坚。我愿他勇猛精进,在国画创作上再攀新高,不负故土荫泽祐护之恩。


——初,其乐习画无明确路径,我看他笔性细静,便建议他自云彰陈少梅入,待技法稳实后再上追宋元。少梅天性幽逸,气格清峻,习画于郭熙用功甚勤(“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次则马远、夏圭、仇英、唐寅、周臣、吴伟,取精用宏,团融消化,终成一家面目。少梅尝有意将河阳树石法与马、夏斧劈皴揉于一纸《雪景山水》,得峻健迂曲之妙;亦曾移青绿重彩于河阳笔致(《江畔山居》),臻高华严重之境。及后,北宗其体,南宗其用,北宗蓄势,南宗增韵,渐脱略河阳藩篱,倾心马、夏并浙派(戴进、吴伟)画风,抟山水、人物而一。山水或雄健明洁,或幽淡清峻;人物工如仇英,放近吴伟,精勾细染殊少造作之弊,纵笔直干而无粗糙之习,其融通善学如此。


——其乐按我指引,揣摩陈氏,朝乾夕惕,但有会心,辄即图记。习画同时,究心书法、诗文,并于前贤画款细加玩索,由是眼界日见不俗,毫端雅逸气息渐显。为克服板结、粗简时弊,我建议他在研习陈少梅的基础上,进一步汲探宋元经典,因为陈氏之取法源头即在兹也。其乐果然在临摹宋元上下了一番功夫,同时不废自然写生,较深入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体会了山水格致,鲜明地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变幻中的表现力。他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实和整体画面的生动性与含蓄性,于“苍、秀、润、清、劲”五字反复玩味,寻找传统笔墨与一已性情之间的最佳“焊点”。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艰难而繁琐的,很容易摧垮那些缺乏悟性与毅力的画人,使其长途未半而辍,所幸其乐如登泰山万阶,一步步坚持了过来。


——清人松年在其《颐园论画》中有云:“凡事不下苦工,不能精粹。师傅不过说其大致,深微奥妙,实有时候不到点眼拍板处,先说亦无益,徒然胡乱,入耳即忘。到自己看出自己所作可丑,此正长进之时候,对病下药,自然奏效,而受教者亦能顿悟前失。于今学画之士,每有躁急求名、求人赞好之病。如此心急自喜,断难肯下苦功,往往画到中途,已暗生退懒之念,此等习气务宜勇改,不但画品不高,实有关福寿,戒之!戒之!”我之所以对这段话印象深刻,是因为自己在学画过程中也曾有过此般甘苦体会。我不单要将这番话知会其乐,还欲赠与平素常相切磋、交流绘事的诸位学弟。缺少谦谨之心,耐不得清苦寂寞,没有自省的能力,目迷五色,利锁名缰,是断然画不好画的。

——尽管说要有谦谨之心,但在我理解,还须同时有自信之心。这其实并不矛盾。石涛说过:“余画当代未必十分足重,而余自重之。”没有对自身资质、习性、生存环境、交游圈子等现实情况的综合认知,是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谦谨心与自信心的。以之观照其乐,供职于省会三联书店,时时开卷,长浴书香,自然对厚重传统与深邃古贤有足够敬畏。斯必使之存谦谨心。当下信息饕餮之世,艺界展览如云,纸墨纷零如雨,其乐俗名不彰,幸未入是彀中,然则雅俗高下,谅立判其慧眼矣。兹自信心养蕴发生之根底也。


——无论时间长短,每个心神清亮的画家最终都会找到与自己个性对应的绘画风格。目前看来,其乐心仪于清俊幽逸一路,这个基调非常好。至于今后会否大变,因其太过年轻,殊难遽作定论。但“咬定传统不放松”这个意念不能松,最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里沉下心来好好潜泳些年月,兴趣面大可以再宽些,鑚探力度有必要再大些,如此这般,画作才能卓犖于众,鹤立侪辈。

——还有一点我想说说,就是画人必然要经历吞咽寂寞、遭受冷落的特定阶段,甚者,努力了大半辈子犹未闻达。这种感觉相当熬人,甚至会使一个有希望的画家改弦更张。尤其对于年轻画人,更是极大考验,需要提早做好心理准备。事实上,我们所仰之弥高的前贤大师,获此煎熬者并不鲜见。清人戴熙在他的《习苦斋题画》中说:“作者难,识者亦难。诚哉是言也。恽南田不治生产,槖笔游江湖间,所作书画,人多不重之,赖石谷周其空乏。华秋岳自奇其画,游京师无问者。一日有售赝画者来,其裹纸华笔也。华见而太息出都。金寿门作画属袁简斋觅售主,不可得,为袁所讥讪。东坡先生云:‘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壁长遭骂。’以坡老翰墨而犹遭骂,甚矣识者之难遇也。”在我看来,在煎熬中不自降格调,是一个好画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其乐这本集子里的作品,莫不经意之作。察其勾皴之细劲、泼擦之节制、构图之简朗、设色之雅逸、题署之用心,都有令人悦于目进而赏于心。画人莫不有成熟之漫长过程,其乐正在登攀中。如蝉之蜕殻、蛾之破繭,求艺从来都是憋屈中的宽松、挣扎中的希冀。这本集子,可视作烈日长途中的以伞绿荫,或者峭壁榛莽中的一泓清泉,其乐静享并珍存之,我们为他高兴的同时别忘了提醒他继续赶路。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