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城区处于沙颍河上游,人口密度大,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丰富。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承载着周口悠久历史的老街道、古埠口是很多周口人温暖的生活记忆,他们无论身在哪里,总会怀念记忆中家乡的悠闲生活。
周姓船民摆渡人的后裔第23代周氏传承人周红旗,为你讲述周家口的故事。
传说周家口历史上通航河道较多,沙颍河、贾鲁河、涡河、汾河等沿河两岸形成了许多商业码头。沿河古埠口、老街道是传统商船水运文化的缩影,是对先民行商驶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记忆。这些承载着周口历史的古埠口、老街道,随着公路、铁路的开通而衰落,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濒临消亡。
周口,明代最初称“舟埠口”,清代称“周家口”,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周口镇”。清代和民国时期,周口沙南、河北、河西的街道上店铺林立,商船云集,“漕运兴旺,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源堆积之薮”,可以说周口是因河而兴。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有人在沙颍河北岸结庐建寨,名为永宁集,后来,山西周姓移民在此开设埠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永宁集是周家口第一个集市,老街是文献记载的周家口第一条街巷。周家口,原名颍川,明洪武初年(1368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依岸结庐,形成自然墟集(双日集),名为永宁集(今西老街寨)。到了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沙河南老街(子午街)设贸易市场(单日集),因永宁集、老街之间沙河横阻,在老街北头处开辟一渡口,有周姓船民摆渡,名为周家埠口,周家口以此得名。随着集市的发展,在老街西侧,相距150米的地方,形成了中正街,因街道用253块红石板铺成,俗称“红石头巷”。
摄影:王汉顺
行走在周家口老街的古道上,寻觅着老周口的影子,过去那里一色的青砖黛瓦商铺及两岸埠口,是老周口人挥不去的乡愁。
摄影:王汉顺
摄影:王汉顺
摄影:王汉顺
摄影:王汉顺
摄影:王汉顺
摄影:王汉顺
摄影:王汉顺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袁红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 赵地
摄影:吴莉
摄影:吴莉
摄影:袁红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