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我邀约了两位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一同向峨眉山中的万年寺走来。
被诗仙李白惊为“邈难匹”的峨眉山,气候呈垂直分布,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状况,使这里成为植物王国,也是茶树生长的乐园。这里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峨眉竹叶青、峨蕊等名茶,主要产在中山区的清音阁、白龙洞、万年寺一带。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明万历年间,由于神宗朱翊钧与其母慈圣皇太后独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赐茶园数亩予万年寺,寺中僧众在当家主持的引领下,在寺侧开地建茶园近十亩,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进贡。神宗之赏赐之物不为他物而独为茶园。峨眉山寺庙茶事之盛可见一斑。
万年寺属峨眉的中山区,海拔1000多米。“白水秋风万年寺”是峨眉山十景之一,是说秋天到来时,这里山色空明,林木肃然,水流澄澈,秋风清朗,一派天高云淡、风和景明的图画。这景致与“云海”、“佛光”、“日出”等相并列,而且是以海拔、林木、流水、气候等良好生态为构成要素,那春天这里产出的茶叶,必定叶润汁浓,色碧香远。还因为来之前,我看到峨眉山佛教网的一则消息:“3月13日,风和日丽,峨眉山万年寺组织僧众员工30余人,由万年寺监院镇觉法师带队,在万年寺所属的茶地开始了今年峨眉山禅茶的第一次采摘……”
从五显岗下车,我们一路步行上山。来时天是阴天,苍山耸立,林木阴郁,山岚浮动,一片空濛。待到万年寺时,山势更加陡峭,树木更加茂密,那印度式淡黄浑圆的砖殿屋顶,耸立于墨绿的林木之上,显得格外庄严醒目。此时空气的湿度更大了,细小的水珠漂浮在空中,有些“空翠湿人衣”的意识了。我知道,茶叶中品质最好的就是高山云雾茶。这样的海拔、这样的生态环境,最适合茶叶生长。
来到寺里,我们首先想找到的就是那明神宗赏赐的十亩茶园,寺里的僧人忙于佛事,但给我们指点了去的路径。我们按照僧人的指点,在寺庙后面一面森林簇拥的缓坡上,找到那十亩御赐的茶林。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冰霜,那万株茶树依然葱葱地绿着,只是比普通茶园的茶树高出了不少;也有个别茶树布满苔藓,已显出龙钟沧桑之态,只因为寺庙的僧人精心照料着才没有死去。我们来时没有看到僧人采茶的盛况,不禁有些遗憾,拍了几张照片,便折返回万年寺。
在游览了无梁砖殿、巍峨宝殿、白水池,以及牡丹园、弹琴蛙等景点之后,我们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在寺庙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欣赏一下峨眉山禅茶还是不错的体验。峨眉山是普贤道场,寺庙僧众皆多,禅茶之风自古盛行。据资料介绍,在唐代以后,僧众农禅并重,此中农事即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岩峰、天池峰、宝掌峰一带的中山区,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园,采摘、炒制有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
在墙壁挂着“禅”字、几案放着香炉的厢房,庙里看茶的小师傅彬彬有礼地招呼着我们。峨眉山有毛峰、峨蕊等六道禅茶,师傅给我们泡的是其中的竹叶青。据记载, 1964年,陈毅同志陪同周总理出访亚非那后,忙里偷闲,与乔冠华、黄镇等领导来峨眉山度假。他们也听说万年寺的茶叶不错,便一路跋涉来到这里。当时住持和尚敬献给陈老总一行的,就是这里僧人们自产自销的绿茶,也是我们现在所寻觅的万年寺禅茶。陈老总饮茶之后,还欣然为此茶命名。
看茶的师傅大约年近三十,穿着一身宽松的僧袍,走起路来给人超然飘逸之感;秀气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儒雅。小师傅果然有些学问,说起峨眉山的佛茶如数家珍。他讲:“禅茶由佛而兴起,由禅而成就。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从佛教史考察,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起于唐代。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斋僧。唐代茶道与佛教食法相关,僧修禅定,过午不食,但许饮茶助修。禅茶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丰富的大文化圈,但其主流确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其精神是‘正、清、和、雅’。”听着他的说道,不禁对杯中禅茶肃然起敬。
但我知道,禅茶的境界是品出来的。这“品”自然也包括冲泡过程中的观赏。
说到禅茶的冲泡,就不能不说到茶具。年轻和尚给我们续上一道水,接着讲:“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喝茶,对茶具是十分看重的。没有相应的茶具与优质的茶叶配套,那茶就没法喝了。因为茶具选择不好,不仅会影响到茶水的品质,而且破坏了观赏茶叶嬗变升华的心情。禅茶的四个标准中有个“雅”字,我们在选用茶具时,也应该选用雅致、美观、优质的器皿,用以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品味禅茶的重要条件。”
小师傅拿来几只青龙盘绕的陶瓷茶盅,放在一张藤条编织的小圆茶几上,古朴典雅,庄重大方,不奢华也不流俗,和佛家追求的境界极为吻合。他用勺子将茶叶分别往里一放,再将茶壶高高举起,让煮沸的茶水飞流直下;待茶水满及杯沿,便将茶盖轻轻盖上。稍等片刻之后,再将茶盖揭开慢慢观赏,只见那外形扁条、形似竹叶的茶叶,经开水冲泡后,仿佛又活了过来。一片片叶子先是上上下下舞蹈般漂浮,不久后就都陆续沉到杯底,整齐而庄严地直立着,如佛事大典上的僧众一般。不知它们是否也是在经历了人生沉浮后,逐步悟透世事看破红尘,进入这般超然物外的境界。明净师傅说:“瓷器茶具的魅力就在于,先是给你一种神秘的期待,在期待中增加对禅茶的敬畏和遐想。如果用玻璃杯泡茶,就失去了喝禅茶的魅力,不能领略禅茶的况味。”
我知道冲泡铁观音等其它许多茶叶,讲究的程序很多很复杂,有“百鹤沐浴(洗杯)、观音入宫(落茶)、悬壶高冲(冲茶)、春风拂面(刮泡沫)、关公巡城(倒茶)、韩信点兵(点茶)、鉴赏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等多种程序,里面不少环节有乱世纷争和低俗浅陋的嫌疑,和佛家提倡的“禅”大相径庭。而冲泡绿茶就简单多了,在简单的冲泡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更多的心思从繁冗的仪式中解脱出来,更多地领悟茶中的“禅意”。
那师傅大概见我们勤奋好学,也就敞开了话题。他讲:“冲泡禅茶, 除了茶叶要好之外,水也要优质。明代许次舒在《荼疏》中说:‘精茗疏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荼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茶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的内含多种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参禅悟道的缘由。他强调说,我们万年寺泡茶,用的是门外“弹琴蛙井”里沁出的山泉水,这水纯净无污染,富含矿物质,加上它是流动的,泡出的茶活性元素也较多。所以同样的茶,用这里的水冲泡,感觉就不一样。”我心里暗自思想,还因为是沾染了佛家空灵的禅意。因为这里的一石一溪一草一木,每天都受到寺庙晨钟暮鼓、唱经念佛的熏陶,它们在耳濡目染中其实也在修行,它们最懂得“能彻悟自性便成佛”的禅机。参透的禅机茶水,当然与众不同。
当然有了好水,还要讲究煎茶的方法。古人煎茶,是比较麻烦的,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当然,泡好茶还得用心尽情。首先对好茶怀有真情实感,其次自始至终要静心泡茶。同时泡好茶,必须懂得泡茶之道。这个道,就是天人合一的茶道。唐代茶圣陆羽认为,一个懂得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善茶之人,必须有“五美”。即位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有句话叫“喝茶如修行”。茶道是通往内观世界的方便之门。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好味道。
泡好茶,静静观赏片刻,再轻轻揭开茶盖,只见悠然飘出的水雾,如出岫之云一般升腾变幻,或直如大漠孤烟,或袅如敦煌飞天。而伴随水雾升起的茶香,带着或浓或淡的草木馨香,伴随香炉里弥散的袅袅的佛香,扑入你的鼻孔,直入你的脏腑。你的心态自然平和下来,如茶盅里翻腾的茶叶回落到了杯底,进入一种宁馨超然的境界。这时你举盅慢慢啜饮。耳听着大殿僧人们鸣钟击磬、唱经念佛的梵音,眼观着茶雾与香炉的青烟相互交融,心便杂念全无,变得安宁澄净起来,灵魂也仿佛被茶水洗濯过一般。这时,一切俗念已置之度外,你感觉灵魂已被茶水洗涤得空灵纯净,你眼前有岸芷汀兰,你胸中有清风明月……
作者简介 朱仲祥,四川乐山市中区司法街。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