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书风画意 >> 浏览文章

周口翰墨画坊–藏品推介078---079

时间:2020年03月0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周口翰墨画坊–藏品推介078---079

作者 : 章士钊  ( 1881—1973 )
           国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政治家
释文:
        问君何事说端州,两字真堪抵百忧。抛却平生飞动意,犹余老眼看春秋。四十年来万事非,七星岩外水成围。白猿饮刃关天幸,江总心知笔懒挥。右答潘伯鹰两首,末指民国五年端午总部正饮雄黄酒,项城即世之电适至。

材质:纸本镜片   
尺寸:27x58cm                
款识:丁酉春在香港録为廷栋仁兄 
             雅属,孤桐章士钊       
钤印:章士钊印(白)  行严(朱)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英,1916年回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国学大师。历任北大教授、北农大校长、上海法学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著有《柳文指要》、《逻辑指要》等。擅长书法。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向他介绍章士钊先生尊称其为“我们的大学问家”。
        章士钊书法以法度严谨、风格典雅、用笔洒脱而闻名。隶书多取汉碑,线条圆润、超逸多姿,行草学褚隧良、二王及黄山谷诸家,极具晋唐古风,且气质内敛而不露锋芒,冲和醇雅而又颇多古意。这件写给马廷栋的“右答潘伯鹰二首”手札,所书氤氲古典气息,雅致洒脱,文墨俱佳,其造诣极高。作品中蕴含着特殊的灵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采和韵致。既有仕途驰骋的富贵从容,又有魏晋名士般的潇洒雅逸。
        说明:上款人马廷栋(1913—2003),广东广州人,193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系。后任《大公报》翻译、编辑、编辑部副主任、驻英记者,香港《大公报》总经理,副社长。
(现藏于周口市翰墨画坊)

周口翰墨画坊–藏品推介078---079

作者 : 翁同和  ( 1830—1904 )             咸丰六年状元、           同治、光绪两代帝师释文 : 江上青山横绝壁,腹中灵液变丹沙材质 : 纸本主轴 尺寸 : 126x28.5cmx2                款识 : 叔平翁同和钤印 : 翁同和(白)   叔平(朱)        翁同和,字声甫,叔平,号松禅、笙龤、韵斋,晚号瓶庐、均斋、讱夫、瓶笙、瓶盦、笙阶、玉圃、长瓶,又署井眉居士、松禅老人、瓶斋居士、瓶盦居士、天放闲人,居称紫芝白龟之室等。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和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大清帝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时代。书法有继承、变革并创新,各体书风、流派名家纷出,相映增辉,成就可媲美汉唐盛世。翁同和就是清晚期书坛上杰出的代表之一。父兄皆为朝中重臣,其良好的家学渊源和社会地位,为翁同和早年学书和文化积淀,提供了保障。其书以贴为主,取法欧、褚、柳、赵诸家,书风崇尚瘦劲、秀美。后又师法颜体、兼学苏米,取其深厚端庄。深厚的国学功底,全面的文学修养,奠定了翁同和别具风味的书法品质。作品用笔厚重,藏露互用,结体平正端庄又不失灵动。可谓静动互生,既注重碑帖结合,又注重作品神韵。     “江上青山横绝壁,腹中灵液变丹沙。这件翁同和七言对联应是其晚期之作,用笔老辣,结体雍容大度,把颜体的端庄大气、碑帖的质朴厚重表现的淋漓尽致,书法中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彰显出翁同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学修养。(现藏于周口市翰墨画坊)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