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茶道文化 >> 浏览文章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时间:2020年01月13日 信息来源:倪莉

古茶文化,茶为灵,文为魂,大咖云集,共鉴普洱。2020年1月12日,一场将时空交错,筑于文化之巅的新年茶会,于周口天诚茶博苑隆重举办。来自周口市文联领导、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市文艺创作室、各县市的作协主席、优秀文艺工作者六十余人共同走进天诚茶博苑,感受古茶文化与茶艺结合的文化盛宴,见证开启一罐价值不菲的清代古茶,品鉴茶香的传奇时刻。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新年伊始,天诚茶博苑携手周口作家,开启盛世周口文化最精彩的茶文化篇章。在隆重的周口文学年会仪式后,是轻松愉悦的古茶品鉴活动。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本次活动主要承办方天诚茶博苑创始人石中杰作为周口市政协委员、周口市茶叶商会会长、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经营茶叶近20个年头,最多时有7家连锁店,生意经营有声有色。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他既是实业家又自称“茶人”,可谓是“为商有道,为茶亦有道”。他在周口东区天明锦江国际酒店二楼创建了周口乃至河南唯一一家以百年普洱茶疗馆和明清紫砂鉴藏馆为主的天诚茶博苑,汇集了明代时大彬、徐友泉,清代陈鸣远、陈曼生,近代顾景舟、朱可心,当代徐汉棠、汪寅仙等200多把明清近现代大家的紫砂壶;又收藏了清代民国时期的宋聘号、同兴泰、德厚成、聚丰号、雷永丰、德兴茶庄、宋聘号乾利真等百年普洱号级老茶几十种。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或许每一家茶空间的风格和特色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怎样的“茶人”,走进天诚茶博苑都感觉一种仪式感扑面而来,让人不敢高声语,步态也变得轻盈起来。这是一方闹中取静、清雅宜人的小天地;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茶与紫砂茶具相映成趣。爱茶,饮茶,与茶结缘的石总向各位作家介绍详细的古茶文化和茶具之美。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一部中国茶史,就是中华文明的成长史。茶叶,先是药,后是饮,然后是文化,茶之历程亦是人类之生命。众所周知,普洱茶作为珍贵的时光礼物,是大自然赠给人类最天然原生态的饮品。普洱茶的真正魅力,在于它陈化后的口感和汤质享受,而不是刚出厂时的状态。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所以大家都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老茶,通常会有各种枣香、樟木香、药香,甚至参香。老茶的香气很沉稳,细细去体会它的香气转化,身心愉悦。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在石中杰先生对“古茶文化”多年的追溯中,曾多次描述过“一片茶叶撑起一片文化”的蓝图,亦跟业内朋友商讨过“古茶文化+”的发展模式,他的企业理想、人文抱负和对周口的赤子情怀,令人敬佩。此次新春茶话会,就以一种茶文化思考式的人文精神,全方位展示了周口古茶文化的历史画卷和未来的发展之路。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周口饮茶历史悠久,普洱茶在历史与时光的双重帷幕后面,犹抱琵琶半遮面,时隐时现,撩拨人心,亦迷乱神性,究其缘由,只因它是纷纷繁繁的人世之外,由山水供养的殿堂级茶品。


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见证百年普洱的神韵

石中杰先生告诉大家,要在众多作家的见证下,当众开启一罐清代祥生号百年普洱老茶共度新春茶话会。茶易得,百年普洱可不常见。大家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纷纷簇拥上前用相机、手机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庄严神圣的时刻。此时全场寂静,石总用一把小刀慢慢启开青花瓷坛上的铅封,然后请大家一一观赏、品鉴百年普洱未曾冲泡前沉睡的状态。


随后,茶艺师优美如拈花般的泡茶动作更是牵动着大家的心。一盏香茗、一段古茶文化,滚珠般的沸水冲到沉睡多年的普洱茶叶上,茶叶缓缓舒展,慢慢浸泡出甘滑醇厚的味道。


闻一下,如兰如莲、茶香内敛;品一口,回甘绵长、令人沉醉。在石中杰看来,茶是一片树叶,聚万物之精灵。普洱古茶,恰好是写就雅居日常的最佳搭档,更是调理心身的“不二良药”。




此时,一饮而尽者有之,慢品细酌有之,都沉醉在古茶高妙的“茶疗”中。 只有高级茶艺师苏明月的古筝演奏,余音袅袅、绕梁不绝。此刻茶烟隐隐、茶气蒸腾起于茶席之间,尽现了古茶文化的高流隐逸,以及品茶方式的至精至美。




三杯两盏后,与会者纷纷表示自己喝通透了,有了茶的“醉意”,更有了腋下生风、化羽飞仙的奇妙体验。这个说,一盏茶已经背后隐隐出汗,感觉浑身发热。那个道,自己因感冒导致的鼻塞,喝了几杯后也闻到香味了。大家都纷纷表示,古茶真是太神奇了!




对古茶文化颇有研究的石总介绍,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他不敢奢求“智慧”,却愿行方便法,济人亦济己。在他看来,“大商无算,大家惜言”更为贴切。


最烟火的滋味隐于日常,最匠心的文化隐于细节。文以载道,载社会、人生、文化之道。周口作家走进天诚茶博苑,共同开启周口茶文化的一段传奇,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见证了古茶的诸多情景,使之呈现的文化更立体、更丰富,也更迷人。(文/倪莉 摄影:高尚华)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