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根亲文化 >> 浏览文章

传承盘古女娲文化,弘扬中华创世精神—热烈祝贺2019首届河南西华中皇山盘古女娲祭拜大典隆重举行!

时间:2019年11月14日 信息来源:刘吉宇

(刘吉宇)盘古与女娲都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

盘古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中,书里写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传承盘古女娲文化,弘扬中华创世精神—热烈祝贺2019首届河南西华中皇山盘古女娲祭拜大典隆重举行!

 

最初,天地就像是一个鸡蛋一般,后来盘古在其中被孕育,随着他的长大,天地逐渐分开。其中,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历经一万八千年后,天地之间距离很远了,盘古便倒地而死。其双目化为日月,四肢化为大山,血液流成江河。总之,世间最初的模样全都是盘古一己之力所创造的。

  盘古化万物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

  盘古死后,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变成了轻风和白云,汇成了美丽的人间风光;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

传承盘古女娲文化,弘扬中华创世精神—热烈祝贺2019首届河南西华中皇山盘古女娲祭拜大典隆重举行!

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自从1935年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盘古大神作为创世神的形象,早已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

  女娲氏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冲虚真经》、《春秋世谱》、《世本姓氏篇》、《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淮南鸿烈》、《舆地纪胜》等多种典籍。这些典籍说女娲氏是抟土作人的人类始祖;说她是远古时代一位以至德治天下的女皇;说她是炼石补天,杀水怪,止洪水的英雄。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 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 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传承盘古女娲文化,弘扬中华创世精神—热烈祝贺2019首届河南西华中皇山盘古女娲祭拜大典隆重举行!

     中皇山,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化成的山,起顶天立地之用。

     在河南西华,也有比较具体的所在地——它位于西华县西北部,距离县城大约15公里的艾岗乡。

  古中皇山,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化成的起顶天立地的山,又称女娲山,据传上古时代的三皇之一的女娲氏,发祥于此,故名。女娲氏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冲虚真经》、《春秋世谱》、《世本姓氏篇》、《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淮南鸿烈》、《舆地纪胜》等多种典籍。这些典籍说女娲氏是抟土作人的人类始祖;说她是远古时代一位以至德治天下的女皇;说她是炼石补天,杀水怪,止洪水的英雄。

  河南省西华县民间流传下来的还有关于这座山的歌谣,‘老祖中皇山,离天三尺三;飞鸟过不去,野兽别想攀;原是顶天柱,立在天地间;山中有仙洞,洞中住神仙;山是盘古变,仙是女娲仙;因为天不圆,始称不周山;女娲补了天,又称中皇山。’”

女娲的事迹,不过传说而已。然而,河南省西华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有远古人类留下的足迹,这是可以肯定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单位在此施工期间,就曾挖掘出汉代女娲碑、补天石和大量女娲城青砖、器皿、瓦片等文物。

        有像女娲氏这样很有能耐而且极有声望的部落首领,率领其族众生息繁衍于中皇山,这也是可以肯定的。

      女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流传时间最久远、地域最广阔、最具民族特色和亲和力的一位伟大的女性先哲,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共同祖先和人文始祖更是肯定的。

  中华这个世界文明古国都以丰厚的神话开篇,中国神话,中国第一个好故事就从西华开始。

       神话故事具有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审美五种价值;西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话彰显的劳动改变世界、艰辛付出、无私奉献、尚义崇德、包容担当等的创世文化精神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18年3月20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产生了祭祀。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祭祀天地和创世始祖大典其实是在心理思维的终极意义上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神。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祭祀不仅是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是告诫今人:今天的一切离不开祖上、逝去先人的哺育、教养与恩惠。特别是要告诫年轻一代:感恩是为人的本分,报答是做人的责任。

  在河南西华,与世代相传的盘古女娲传说和民间虔诚信仰相伴相生的,是多地香火鼎盛的盘古女娲庙会。

     有关西华盘古女娲庙会的起源,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相传的是西华女娲城的庙会在商朝以前就有了,西华其他地方的盘古女娲古庙会,大概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那时候的祭祀分为皇家祭祀和民间祭祀。皇家祭祀仪式复杂隆重,供品多种多样;民间祭祀简单得多。但老百姓人人都懂得祭祀先祖特别是祭创世祖是大道,更是大德。


  巜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中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敬天地,念先祖的重要表现,而这种思想延续至今。

      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天地向祖先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方向,给予新的指导、教诲和启发。它是中华民族表达美好愿望最直接的方式。

  自古以来,祭祀先祖,都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祭祖是教化文化的传承。     

论语提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仁的根本,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本质就是“孝”文化,而祭拜祖先正是孝道的最好体现。通过祭拜祖先我们会追忆祖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我们一生能有贤者的引领,在教诲中坚持不懈地圆满孝道。

     祭祀是人们心理思维终极意义上的感悟,是人神沟通上下、先人后人交感境界的体现,祭祀天地是人们对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也是人们对于祖先的热烈崇拜的体现。

      祭祀不仅是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是告诫今人:今天的一切离不开祖上、逝去先人的哺育、教养与恩惠。特别是要告诫年轻一代:感恩是为人的本分,报答是做人的责任。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更是寄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对先人的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

在中国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圣地河南西华县,陶建军先生是一位信仰深遂,爱心仁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他将一生经商的收入全部投资建设河南西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建设了盘古女娲创世大殿为主的中皇山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弘扬盘古女娲创世精神,是牺牲自我,集社会力量,带头落实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具体实践,更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灵归宿和共同根脉的高尚行为!他通过付出和努力,将自己修炼成了中华儿女中最优秀的一员。

盘古女娲创世神话所蕴含创新、担当、奉献、包容的创世精神,具有时代意义。盘古女娲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创新者、担当者、奉献者、包容者、智慧者的伟大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留下了珍贵的创世精神。盘古女娲是我们民族的魂魄和坚实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人生标杆和精神高地。

     近几年来,陶建军先生为弘扬古德,传颂先祖无私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不但为中原乃至全国人民营造了祭拜场所,同时也建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他还被推举为中皇山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院院长,实现了从成功企业家到民间上古文化研究专家,带动周边一大批热爱上古历史研究人员共同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家园,使他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嬴得了社会的尊敬和国家级创世文化研究团体—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创世文化研究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传承盘古女娲文化,弘扬中华创世精神—热烈祝贺2019首届河南西华中皇山盘古女娲祭拜大典隆重举行!

为了弘扬盘古女娲“造化自然、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创世精神和文化,由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南省中皇山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院承办的“2019盘古女娲祭拜大典”将于十一月十四日,农历十月十八日在河南省西华县中皇山河南省盘古女娲文化研究院院长陶建军先生花费巨资用近十年时间建设新落成的盘古女娲创世大殿隆重举行!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祭祀盘古女娲更是意义重大。这对研究我们华夏创世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快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步伐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正如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盘古女娲创世文化课题组副组长,河南省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宝山先生所讲:

     盘古女娲创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他所蕴含的创世文化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完美统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必将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典,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版的创世文化品牌、成为向世界必讲的中国好故事。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祭拜大典的举办,对让大家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充满信仰和正能量的得力之举;是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先祖的创新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重要力量!

  此次大典的隆重举行,必将使中原建设成为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核心区和把盘古女娲创世文化打造成为河南重要文化名片献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丰富周口市“满城文化半城水”的文化内涵,向海内宣传河南,周口乃至西华发挥不可估量的宣传作用!因为全国各地有的拜盘古,有的拜女娲,而这里是把盘古女娲两位创世先祖共同祭拜!     

     为今后发展壮大周口的祭祀文化,寻根文化和旅游事业增砖添瓦!

  衷心祝愿2019河南西华首届中皇山盘古女娲祭拜大典圆满成功!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