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书风画意 >> 浏览文章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时间:2019年09月04日 信息来源:张本平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函古道人,俗名:王建红,1969年2月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少年受外祖父及父亲影响,喜书画。初临欧阳询《九成宫》,得刚健之气,习黄自元间架结构,取结字之法。至青年在华山有缘拜华山派二十五代掌门为师,师原华山道协会长,赐名万易。在华山八年,心静悟玄,常静观王羲之《兰亭序》之妙,手摹心追,始无动笔。唯双钩填墨宋微宗《农芳帖》经年,酷似其形,又以笔尖沾水在其瘦金体千字文上按画书写,知用锋之妙,以至多年后在少华山静心用瘦金体书《道德经》长卷多卷,众人多认为我以瘦金为主,其实不然,皆因那时用功所至。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河南三门峡灵宝函谷关太初宫道长函古道人(王建红)敏于书法空间造型和韵律意味,他的作品好像是在移写雕塑和建筑的空间透视,又好像是在表述类似于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化空间,书法创作在他的手中显得是被建筑化和节奏化了。其作行云流水,用笔开合有度,收放自然,其结字多在腾挪跌宕的线条中求变化,追求大气淋漓、体感撼人、意象丰富的审美效果,抒发出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精神情感和对书法的真切感受。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书法艺术,发自天机,秉乎阴阳,取于自然。古人有“阳气生则华壁立,阴气生则风神汰”之说,其艺术高度与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的哲学意蕴与人文精神之中。涵谷道人,俗名:王建红,1969年2月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少年受外祖父及父亲影响,喜书画。初临欧阳询《九成宫》,得刚健之气,习黄自元间架结构,取结字之法。至青年在华山有缘竞然遇到了华山派二十五代掌门人王宇道会长,收入门下,赐名万易。在华山八年,心静悟玄,常静观王羲之《兰亭序》之妙,手摹心追,始无动笔。唯双钩填墨宋微宗《农芳帖》经年,酷似其形,又以笔尖沾水在其瘦金体千字文上按画书写,知用锋之妙,以至多年后在少华山静心用瘦金体书《道德经》长卷多卷,众人多认为其以瘦金为主,其实不然,皆因那时用功所至。在华山其间,他也曾学怀素《小草千字文》及于右任《集字千字文》,获益良多。在一次去北京白云观,到琉璃厂玩,遇到一本沈尹默先生书法作品集仔细观看,他觉得和自己对路,回去反复学习,得其用笔之灵活。之后到函谷关太初宫悟道之余,观东西墙壁上为《道德经》,闲时既高声朗读年余,不觉将其背完。逐产生以五种书体以书法形式将其宏扬,自此发念,不可终止。初用五体字典,他将《道德经》中每一个字都按篆、隶、楷、行、草写好,编成一本五体《道德经》字谱,后以每体各抄一本,在写长卷时以此为基础,再临帖为用。日复一日,功力剧增,渐入佳境。他曾自励写到:“为宏道德夜秉烛,狼毫素宣伴春秋。但能千卷留千古,不枉百年百岁客。”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笔者欣赏函古道人寄来参加“纪念老八路张万志诞辰9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创作的巨幅丈二匹大作《道德经》,当打开大作,一下子洋洋洒洒5000字所震撼、所感动。全幅用行书完成,通篇气韵贯通、构图饱满,运笔走墨、一丝不苟,可谓天然去雕饰,朴实撼人心。细品函古道人的书法作品,不论是尺牍小品,还是丈二匹巨作,朴拙大气都是其作品给人的第一个心灵触动。无论行书还是行草书,那种用笔沉静有力、浓墨积聚的书写张力形成了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笔疾涩的把握恰到好处。其入笔出锋、线条粗细、使转变化,没有一笔含糊犹豫,笔笔可见功力,处处体现其美学法度和笔墨精神。他的书法不雕不琢,不做惊人之举,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到笔随,在行云流水、运笔施墨之间传情达意,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雄健阳刚的豪迈,分享到一种可遇不可求的闲情逸致。

澄怀观道 畅游笔墨--------观函古道人书法有感

正是因有了较为完美的形式、纯熟的技法、高深的修为,函古道人方能创作出成功的书法作品。令人感动的作品,必定是融入了作者灵性的作品。此时,作者不在关注形式,不在理会技法,而是澄怀观道,畅游笔墨,直抒胸中逸气。他以“道”的理念来统领书法艺术的本质,同时又用一个“妙”字来概括书法的至高境界,也契合了《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路。而所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即是用“道”的思想来统领书法艺术的本质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的实践创作。正如佛家讲‘筏喻’:“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作者一人赤足行走于茫茫天地间,有松风涛声作伴,白衣飘飘,无有牵绊;笔下则能遗去技巧,逸冥玄化,落落洒脱,一派天机。

(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是国家任命的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