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书风画意 >> 浏览文章

一生只做好毛笔

时间:2019年08月22日 信息来源:刘好勤

一生只做好毛笔
刘好勤在工作中。


  提起“文房四宝”,大家很快能说出“笔墨纸砚”四个字,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是书写人类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然,它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历史发展的动力源之一。说起“文房四宝”,毛笔居首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它的前生后世你了解吗?它的传承和发展你知道吗?它如今的传承人你又熟悉吗?

  在这里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就是中国毛笔的发源地——项城汝阳刘村的毛笔第66代传承人。毛笔制笔工艺传到我这里不仅没有衰败下去,我还竭尽所能地将这一祖国传统瑰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毛笔的简历

  在项城市孙店镇西南一隅,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汝阳刘,这就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毛笔的发源地。据了解,汝阳刘毛笔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明人秦将蒙恬,被汝阳刘人从古至今尊奉为祖师。据《项城县志》记载,汝阳刘毛笔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后经其随从、汝阳刘先人刘寅传承下来。自此,汝阳刘人便以笔业为生,几乎家家都出笔工,户户会制作毛笔,出现许多制笔世家,代代相传,制笔匠人到我这里已传至66代。

  “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这是镶嵌在汝阳刘村蒙恬庙大殿门口的朱漆对联。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汝阳刘人为祭奠祖师蒙恬,凑钱在村东头修建蒙恬庙。民国23年(1934年)重修扩建,并把每年农历3月3日(蒙恬诞辰日)定为庙会日,同时也是隆重纪念日与拜师授徒吉日。

  此外,汝阳刘村还被称为“妙笔之乡”。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用汝阳刘毛笔,挥洒之间,觉此笔洒脱流畅,婉转自如,书写《黄庭经》后连称“妙笔、妙笔”。因此,汝阳刘毛笔故有“羲之妙笔”之说,而汝阳刘村也赢得“妙笔之乡”之美名。

  汝阳刘毛笔做工精细,有128道工序,具有“三义”“四德”的重要特点。“三义”指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完美统一;“四德”为“尖、齐、圆、健”。汝阳刘毛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紫毫笔制作技艺中的“头刀贴锋”技术、狼毫笔制作技艺中“干磕干压”技术在同行业中独有,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上等佳品。

  制笔如做人

  作为“妙笔之乡”,汝阳刘村超过50%的村民从事毛笔产销工作。而我的父亲刘家祥是远近闻名的制笔“大咖”。技艺高超的他制出的毛笔供不应求。我在年幼的时候就受父亲影响,独爱毛笔。遇到阴天下雨,父亲不能下地干活,就给几个孩子讲述先祖们的传奇故事和汝阳刘村来历。父亲告诉我,刘氏家族中制笔名师辈出,东汉初刘继恬、东汉末刘崇、东晋刘天运等皆有故事流传至今,这让我听得既津津有味,又如痴如醉。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一定要做毛笔的真正传承人。16岁时,我进毛笔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天我都是第一个来到毛笔厂,先是打扫干净车间卫生,而后把制笔工具、原料等拾掇利索,很快就得到老师傅的关注,我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接触到毛笔的制笔工作。

  汝阳刘制笔一共有128道工序,一般人只负责一道,我却不愿意就这样下去,我挨个工序学习与钻研,谁做得精就向谁请教。由于我勤于钻研,又喜欢学习,因此厂里员工都很喜欢我,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绝技绝活面对面、手把手地相传。很快,我就把128道工序全部学会学完,并谙熟于心。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无时无刻不牢记父亲说过的话:“制笔如做人,你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勤学好问多干活,把手艺练精有绝活,将来才能有用武之地。”虽然父亲早已辞世,但他的教诲我一直牢记于心并时时提醒自己。

  19岁那年,经过潜心研究,我制出了一支蓄墨多、提按幅度大、适合草书书写的长毫锋颖笔,一下轰动了全村。这支笔一上市,就受到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一片好评,从此上门订货者络绎不绝。我这样总结制汝阳刘笔:“尖、圆、齐、健”四德需兼备,齐、垫、切、梳最为重要。毛头收拢、锋颖尖锐、犹如锥状,运笔方可粗细兼有,笔尖收纵运转,笔毫镜鉴自立,着案方可起落有弹性。

  在制作毛笔的时候,我坚持用工匠精神做毛笔,选料十分考究,笔毫用料必须是精选特定区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汉松尾等上等原料。狼毫要刚中有柔,羊毫要柔中有刚,兔毫要富有弹性,对不好的材料宁可弃之不用。在制笔过程中,我还拥有多项技术发明。其中,“头刀贴锋”“干磕干压”等创新技术,开创了狼毫制笔的新领域。

  小毛笔定能做成大产业

  不知何时,毛笔一度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汝阳刘制笔厂的亏损局面,许多人失去信心,认为即使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扭转这种亏损局面,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毛笔生产没有前途。于是许多人纷纷弃厂而外出打工,甚至厂里股东也纷纷退股另谋生路。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我没有退缩,相反更有信心。我认为传统的产业蕴含着财富和商机,只要认准形势,在发展中创新,小毛笔定能做成大产业。2005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筹资50多万元对濒临倒闭的汝阳刘传统制笔刷厂进行改制,成立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我出任首届董事长职务。在新公司成立之初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大做强汝阳刘毛笔产业,努力将其打造成一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随后,我大胆创新与改革,开发研制出高中档礼品套笔、书画专用笔、油画笔、胎毛笔等,实现了多元化发展,销售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公司投入3900多万元,实施20万套礼品毛笔建设项目,建成全国最大的毛笔生产基地。2011年,我又规划建立汝阳刘毛笔文化创意产业园,包括汝阳刘传统技艺展示馆、毛笔博物馆、书画艺术市场、非遗展示馆等,并在项城、周口等地学校建立了汝阳刘毛笔传承基地。

  有付出就有收获。目前,我们公司已开发出大、中、小楷学生用笔,书画用笔,高、中、低档礼品套笔等12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毛笔330万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公司积极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实施“三品”战略,积极挖掘用户需求,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加强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其中,紫尖小楷毛笔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中小学生专用毛笔、隶书专用毛笔、行草专用毛笔获国家发明专利;龙笔、福笔、小叶紫檀笔获外观设计专利;多头组合笔获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起草的紫尖小楷毛笔生产标准被定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成为毛笔行业中首个起草制订地方标准的企业。同时,公司按照教育部《书法进课堂实施纲要》文件要求,积极开发中小学书法用笔,使汝阳刘毛笔走进中小学校课堂,逐步在全省推广普及。为保证学生用笔,公司采取“公司+基地+专业生产户”的模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把制笔的散户吸纳到公司,统一品牌、质量、销售、标准、价格,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到现在的“集团冲锋”,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专业人做专业事,而我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只做好毛笔。”几十年如一日,我坚持用这句话来诠释什么叫“工匠精神”。

  10多年来,我们公司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河南省诚信示范建设单位、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河南省“双十”重点企业、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中原贡品等荣誉称号。我本人也先后获得省级非遗传承人、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第66代优秀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并被授予中国制笔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高级民间艺术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河南十大杰出技术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今年前些时候,我还被评为“周口工匠”。

  用笔写好一人字

  尽管“汝阳刘”毛笔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书写工具的不断创新,毛笔逐渐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中淡出,怎样保护汝阳刘毛笔文化已经成为汝阳刘人的重要课题。为了传承保护汝阳刘毛笔文化,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档案室和数据库,建立功能完善的传习所,定期开展传习活动;征集古老毛笔和文献资料,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游活动;在各中小学校建立传承实践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汝阳刘毛笔技艺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毛笔制作和书画爱好者。通过一系列传承保护措施,使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未来发展,我的梦想就是做笔倾注一生情,用笔写好一人字。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中国汝阳刘毛笔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中国汝阳刘毛笔博物馆、汝阳刘毛笔技艺培训基地、汝阳刘毛笔书画交流中心、中国毛笔研发中心、项城历史名人馆、全国文房四宝展销中心等,进一步拓展汝阳刘毛笔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胜地。这是我作为毛笔第66代传承人的一份责任,责无旁贷!

  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各级领导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汝阳刘毛笔这一传统民间技艺一定能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刘好勤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