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洲读书会活动现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文记者孙贝摄影
他是五四运动河南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河南作家,叶圣陶曾为他写万言诗评,但如今却很少有人记得他。5月11日,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河报河之洲读书会组织的“让鲁迅牵挂,却被后世遗忘——五四诗人徐玉诺”分享会,在郑州松针蔡记嵩山书局举行。
徐玉诺,1894年出生,河南鲁山人,一生发表了四百多首诗歌和一百多篇文章(包含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剧本等)。其代表作有新诗集《将来之花园》、小说《一只破鞋》《祖父的故事》《到何处去》等。
围绕徐玉诺的生平故事、诗歌特点和人格精神,诗人、艺术评论家海因等学者先后分享,和读者们重新认识这位河南五四诗人。
◆隐退之谜:去寻找真正的人生和文学
开场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项目传承人冯国先生带来的鼓儿词表演,通过大鼓书讲述了徐玉诺的一生和文学成就。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徐玉诺像彗星一样瞬间闪耀后在文坛消失,以至于连鲁迅也牵挂着:“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哪里去了?”
徐玉诺突然选择沉寂,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但在海因看来,隐退是他主动的选择。“徐玉诺并没有离开诗坛,隐退之后他开始去全国游历。对他来说,关心民间疾苦比名利更加重要。”海因认为徐玉诺的诗歌行为价值大于其诗歌语言价值。
有大量事实证明,徐的流浪不仅仅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些,而是“一头扎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生活中”,体验民间疾苦。他的很多精彩的短诗,都是他流浪生活体验的真实记录。
徐玉诺曾孙徐帅领分享的两个细节,从中可以感受其文学观。南通师范一名叫永琼的读者在《小说月报》的通信栏中曾提到徐玉诺在与他的回信中有“作者没有真人生,那(哪)有真文学”这句话。徐玉诺在日记本上曾写有这一句话,“真正的诗人,预先吹出:朦胧的火星中的明朗的知识”。
“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诗歌,更重要的是了解他的为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奉献精神,是文人的风骨。”海因认为徐玉诺是真正独立出来的一个学者,他能够暂时放掉名利,为百姓和家国着想,“因为有了大爱,个人才不值一提,徐玉诺离开不是可惜的事情”。
在海因看来,徐玉诺的行为也给当代文人一个启示:“我们要先学会如何做好一个人,再去做一个文人。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他诗歌语言的价值,更是他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歌特点:纯粹的语言来自真性情
谈到徐玉诺的诗歌语言特点,海因认为是干净和纯粹,而这种语言的魅力来自他的真性情。
“徐玉诺的诗歌是他在真性情下自然、自主的流露。现在很多作家都喜欢玩语言游戏,但我认为没有真正的诗人,哪来真正的诗歌?”海因说,研究过徐玉诺诗作的人会发现,他对诗歌语言并不怎么看重。他独特的语言魅力,也许就来自于他的不经意。在徐玉诺大部分作品中,他的语言都不讲究、随意、笨拙,甚至还有大量的别字和错误修辞出现,这是他灵感来时激情迸发状态的体现。
海因表示,徐玉诺的诗歌语言是有疼痛感的,这疼痛感来自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体验与承担。今天的读者有一个共识:徐玉诺的诗“很好读、很易懂,但很难写出来”。
他解释说,“很好读、很易懂”是指徐玉诺诗歌的开放性因素,是指诗歌语言无意间回避了那个时代一些标志性语法和词汇,只留下了最本真的情感元素。而“很难写出来”看似是指涉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其实不然,“徐先生把所有能量都集中在歌唱和言说之上。这就是他的诗歌创作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模仿的原因所在”。
此外,《徐玉诺诗歌精选》策划人王峰涛介绍了成书过程,作家林旷德介绍了徐玉诺在鲁山生活工作的情况,徐玉诺档案馆馆长史大观介绍了徐玉诺研究现状。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