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周口弘祥比亚迪公司经理集体赴安阳学习红旗渠精神,用实际行动宣誓着2019年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决心。
1957年,正值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代表县委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统计,共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15.82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筑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74年,李先念将红旗渠精神总结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91年,曾主持修建的杨贵又将其拓展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2011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第二卷》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蕴含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蕴含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红旗渠的修建完成既解决了河南林县及周边地区的水源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又维护了地区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红旗渠精神是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壮举传颂全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各级干部和群众络绎不绝。至1980年已达到高峰,累计参观人数达162万人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火热的发展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红旗渠精神是指导我们每个个体生产生活实践的精神向导。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这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要团结协作,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勇于创新,立足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
正如“红旗渠”人所说的: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江泽民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周恩来
英雄人民,太行丰碑。
千里长渠是他们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生命源,是一部由林县儿女谱写的英雄史诗!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
工程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
1966年4月20日,河南林县红旗渠竣工通水典礼举行。
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
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