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原文化网 >> 代影响力 >> 浏览文章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时间:2019年03月11日 信息来源:(文/倪莉)

苏轼苏辙兄弟的诗词,于诗词歌赋中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以清旷之气登文学大雅之堂。特别是苏辙在陈地为官时,苏轼三至陈而恋恋不舍。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和动人的故事。淮阳八景之一—“苏亭莲舫”,就是苏辙在陈地的遗迹。今天,值淮阳“苏子读书园”即将竣工之际,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走近他们的“陈地情结”。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轼辙之间既是兄弟,又是知己。他们手足情深,政治上荣辱与共,生活上同甘共苦,精神上相互勉励,他的笔头千字与胸中万卷,或许只有那一人能与其相和。苏轼曾三至陈,和苏辙流连在柳湖,感悟水光湖色,留下众多诗篇。其中《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瞻郡阁遥飞槛 ,北望樯竿半隐堤。饮豆羹藜思两鹄,饮洪潠水赖长蜺。如今胜事无人共,花下壶卢鸟劝提。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这里的景色少了雕琢工丽,多了些天然清秀,更有人祖伏羲千年兴盛的香火。没有如织游人,只有一望无际的湖水,有蒲与荷为伴,间有鸣鸟不绝于耳,斟一杯酒浇消块垒,共赏胜事。兄弟二人泛舟柳湖(今龙湖),寄情水云之间,和陈地文人雅客唱和交游,留下千古风雅诗篇。他们虽在朝堂上被冷落排斥,却毫无气馁沮丧之态,从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经过他们的眼、笔,折射出的陈地,常常给人一种绿色的欢欣,而不是文人墨客诗词中常见的枯萎和颓唐。那水、那湖、那柳,不是争得头破血流的庙堂,而是庄子“曳尾”的地方。苏辙的诗词秉承了苏词的风格,在浑厚圆润,内敛沉稳之余,更兼务实。如他初到淮阳作教授一职,就唯恐“误人子弟”。《初到陈州二首》:“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读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 ,深恐误诸生。”“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柳湖畔,苏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尽情地饱览清波荡漾的万亩湖面,享受着泛舟于湖的舒畅自由。沐浴着清风徐徐,感受着荷香悠悠,他的心情既有“解甲归田、诗书桑麻”的惬意,也有牵挂亲人的忧思,当然这种心情是轻快而明亮,而非沉郁则哀伤。在苏辙的眼中, 陈地的风景不是权贵的专属,而属于每一个心中有日月的人。远离了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在这一方净土中寻找人生的况味。甚至苏辙还和陈地名士黄寔结为姻亲。他让自己两个儿子娶了黄寔的两个女儿,成就一段佳话。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在这里,心宽地自远,不须放情且心情舒畅;水自清丽,不须玩赏悠然吟哦。鱼在荷叶间翻跃,似乎也在挽留他们,多情地秀身姿;烟雾迷蒙的水边,水鸟时飞时落,轻灵而优雅地触水即离,也在为他们的诗句唱和。兄弟泛舟,对此美景,有此良伴,自是别具闲雅。 在这里,他们只不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苏轼兄弟的文章之道,亦是他们的人生之道。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他们之所以热爱陈地,就是源于这里有一湖秀水、一方灵脉。诗词常常离不开水,诗人亦多爱水,因为水和诗具有同样的特质:不知源流但有形有韵,澄澈清冽而有滋有味。我们再欣赏苏辙的两首诗:“宛丘城西柳湖,累年无水。开元寺殿下山茶一株,枝叶甚茂,亦数年不开。辙向从子瞻游此,每以二物为恨。去秋雨雪相仍,湖中春水忽生数尺,至二月中,山茶复开千余朵,因作二诗奉寄。

旱湖堤上柳空多,倚岸轻舟奈汝何?

秋雨连渠添积润,春风吹冻忽生波。

虫鱼便尔来无数,凫鸟犹疑未肯过。

持诧钱塘应笑我,坳中浮芥两么麽。

古殿山花丛百围,故园曾见色依依。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希。

山中草木虽携种,潦倒尘埃不复归。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虫鱼便尔来无数,凫鸟犹疑未肯过”。多形象的语言,这是柳湖中生动而有趣的画面。一句忽生波、一句色依依、一句众园希,终成“吐艳空惊岁月非”。缠绵回转的音韵也言不尽这层层叠叠开放的“山花丛百围”。花成绝色,水自潋滟,生生不息,让苏辙也不禁生发出真性幽情,只有这湖光水色,才最值得用心。 所以苏轼也畅然写到:“烟火动村落,晨光向熹微。田园处处好,渊明胡不归。”他们兄弟二人,在陈地居得悠然,却难得地在梦中清醒、自然、执著,永不丢弃自己。一向善于调整自己的他们,在柳湖畔因“诗书茶酒花”而自得其乐,以文人的方式适应着这片世外桃源,却始终不改——胸中的浩然之气。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苏轼兄弟的著作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不管任何人在人生任何阶段,都能中读出人生真味。少时读苏轼,“醉笑陪伊三万场,不诉离殇”;青年读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中年读苏轼,“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老年读苏轼,“身长健,但悠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典型人物,用灵魂的厚度与精神的宽度去无限延伸生命的长度。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这首《画堂春》上阕虽然不是苏轼在陈地所作,但是却是回忆兄弟二人泛舟柳湖的景致。那年,苏轼被外放任杭州通判。苏轼自然并不愿意离京。在之前的几年间,他接连上书神宗皇帝,驳斥新法,要求罢免王安石。但他没有赢得皇帝的信任,只招来了王安石新党的记恨和攻击。在苏轼被排挤出京的这一年,反对变法的旗帜人物司马光也被罢归洛阳,这意味着新党的全面得势。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此前,同样反对变法的苏辙已经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苏轼去杭州上任时经过陈州,而苏辙此时正在陈州任州学教授。兄弟俩相晤甚欢,共同度过了一段悠闲快乐的时光。州学教授是个闲散清贫的差事,苏辙又养了好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窘迫。苏轼曾经写打油诗嘲笑弟弟居住的房子:“常时低头颂经史,忽然欠身屋打头”。仕途遇挫,生活困顿,却不妨碍兄弟俩悠游畅叙。苏轼在陈州待了很多天,一直过了中秋才走。在那些日子里,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有时候到傍晚才回去。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从苏轼、苏辙的笔端,我们感受他们在陈地美丽而别有趣味的人生:年少的轻狂、与友人同醉的畅快、与手足聚散的不舍、大彻大悟的轻松;浩渺烟波、杨柳依依带给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他们深得其乐、尽情享受,向世人演绎“宠辱不惊”的风华。读苏词,可以爽口,可以怡情,可以遣怀;品他们的人生,感动、敬佩、怜惜相互交织。正是这种超凡的魔力,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苏轼和苏辙,甚至“三苏文化”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喜爱,去思索,去体味。

苏轼、苏辙兄弟诗词中的“陈地情结”

今天,在景色宜人的苏子读书园中捡拾这段美好的诗词“情结”,走过杨柳依依的堤岸,朝着日益清晰的远方,一路前行。那些或古朴典雅、或诗意浪漫的句子也成了陈州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淮阳人依然崇拜并热爱苏轼和苏辙,不仅因为他们曾热爱这片古老的陈州,留下许多的美好诗篇,更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授课收徒,绵延文脉,教授出无数的陈地良才。今天,漫步苏子读书园,感受陈地才俊用初心情怀,用传统文化最精华的诗词文化填充其中,缔造美景的同时,进而挖掘“苏子和淮阳的故事”,呈现最完美的陈地文化。苏子读书园,必将成为淮阳文化文旅文创产业最扎实的篇章,让每一个走过的人有所见、有所得。在感受美好景致、情怀跌宕的同时,学习苏子不畏权贵、不怕坎坷、热爱民众、乐观通达潇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文/倪莉)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