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爱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案收悉。提案中对文化创意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化市场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全面而深刻,相关建议也非常中肯,对此表示衷心感谢。经认真研究,现结合省人社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对全省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厅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置换、盘活存量等方式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至2017年底,全省建成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05个,公共图书馆158个,文化馆205个,公共美术馆7个,乡镇文化站(含街道文化中心)239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000多个,各类职工书屋1.3万家,农家书屋46000多个,数字电影广场100多个,依托乡镇体育协会和乡镇文化站建立基层体育组织2253个,初步形成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主体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9年6月底前要达到全部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
二、关于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吸引更多优秀文化创新人才聚集
关于文化创新高层次人才收入待遇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问题,省委、省政府一向非常重视吸引紧缺高层次人才,关心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把培养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豫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了许多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在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
2006年7月起,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2009年起,事业单位分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各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特点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考核的指导,引导事业单位不断提高社会公益服务水平。各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
提案中有关建议契合国家和我省关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路。我们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新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如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对部分紧缺或者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可给予适当倾斜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三、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障文化创意人才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每年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中国专利周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连续多年举办全省专利行政执法维权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指导维权援助中心开展以“12330”公益服务热线为重点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省局系统及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12330”电话的认知度。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宣传培训,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中国专利周期间,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活动、专利行政执法维权能力提升培训班等,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系统、企业、服务机构等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探索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开展相关调研和研讨活动。继续指导维权援助中心开展以“12330”公益服务热线为重点的宣传活动,提高“12330”电话的认知度。
(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支撑体系。下发了《关于严格专利保护行动方案(2017-2019年)》,对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严格专利保护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和工作进度方案》,制定我省任务分工和工作进度方案,落实责任分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二是搭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省知识产权局积极指导和推动快速维权中心启动运行,2017年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成为筹建期最短的快维中心。此外,还将复审委第九巡回审理庭迁至快维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协调郑州中院在第九巡回审理庭基础上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集中资源支持快维中心发展。三是逐步形成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势。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统筹部署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执法维权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展会等重点区域、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接受并办理电子商务领域执法协作调度(浙江)中心移交的电商案件,持续保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的高压态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多省双打互动,开展双打督导考核,提升各省辖市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有效净化知识产权环境。
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推进《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工作格局。支持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外观设计专利获权,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部门间联合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调动多部门力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化市场工作,强化专业化市场保护。在省辖市选择部分市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该市场设立了市场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通过选派、培训等方式配备了适应本市场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自身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市场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程序,规范档案管理;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市场管理人员及经营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杜绝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发生,使经营者能够掌握运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
下一步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尤其是加大文化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机制、搭平台、重宣传、强培训,确实提升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助推文化市场的发展。
四、关于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激发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热情
在实际工作中,以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着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加强县级以下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出台了《河南省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方案》,建立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培训机制,设立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基地,采取示范性培训、巡讲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2016年起,从全省注册文化志愿者中招募1.3万人,组成流动志愿者团队,分赴各地乡村、社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等志愿活动。积极落实“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计划,每年安派800余名人员充实到基层文化队伍,送文化、种文化,培育文化骨干、文化专业户。二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深入实施各项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我省首创的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曾连续多年列入省委省政府惠民“十项民生工程”。在省级惠民演出活动的示范引领下,一些省辖市和部分县(区)也参照省里的做法,主动出资购买更多的文艺演出服务送给人民群众。持续打造全省性群众文化品牌。“文明河南•欢乐中原”系列活动、“中原大舞台”系列活动,“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百城万场”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群星耀中原”、“出彩河南人”群众文艺精品展演活动、“书香河南”“书香中原”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扶持各地公共文化品牌项目。2016年起,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设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对各地影响力较大、服务效能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读书活动、古籍保护等项目进行扶持,已累计扶持群众文化活动项目284个,读书活动项目76个,古籍保护项目41个。在全省性品牌文化活动的带动和省财政的扶持下,各地结合本地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和文化惠民活动项目,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一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目标,有效丰富了地方公共文化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五、关于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搭建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孵化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小微文化企业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业务培训、树立典型、总结模式、推广经验等形式,帮助和引导文创企业建立与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培育一批孵化效果显著的文创企业创业发展载体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创企业。
二是搭建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创新,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缓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积极搭建文创产品开发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及《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以省博物院、省图书馆、省美术馆入选国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及我省郑州、洛阳纳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从文化产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不断加大对文创产品开发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文物资源,引入创意设计团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文创企业。通过举办中原文创之星大赛、河洛文化大集等活动,探索文化消费新模式、新渠道,推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推出一批既有品质,又有市场的文创产品,不断丰富新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2018年6月2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文化厅 0371-69699738
联 系 人:杨天舵
邮政编码:450018
热点文化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中原文化综合类媒体 中原传媒 提供技术支持
主办:中原文化网 版权所有:中原文化网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备19001720号-1